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 首页> 业务动态> 殡葬管理> 正文 业务动态

“回归自然”是殡葬文明的风向标



发表时间:2018-01-05 18:47:55 来源:市民政局 作者:民政局

文章来源:中国文明网   转载时间:2017年12月8日 19:30:00

    2017年3月25日,北京市首次举行“自然葬”骨灰安放仪式。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阳区长青园墓区,由于使用可降解骨灰罐,葬区不建墓基、墓碑和硬质墓穴,骨灰最终将融入土地。这种安葬方式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,市民无须付费。(3月26日《北京晨报》)

  清明节即将来临,扫墓祭奠,缅怀亲人,是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。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定,采用自然葬方式安放亲人骨灰,市民不用掏一分钱,每份骨灰安葬成本价为4000元,全部由政府买单,这无疑是关怀民生的惠民之举。整个墓区不设任何标识,只有一片草坪,前有杨柳,后有松柏,旁边则是一片湖水,肃穆、温馨,开阔,契合国人回归自然的传统思想。礼毕后,家属可以得到一块铜质的二维码纪念牌,也便于人们追思先辈、感怀亲友,更富人性与温情。

  毋庸置疑,北京市在清明节之际“首次”举行“自然葬”骨灰安放仪式这样的活动,本身就是一种殡葬文明方式上的倡举与力行,“回归自然”当是现代殡葬文明的风向标。

  “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”“埋骨何须桑植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。”人生天地间,作为自然之存在物,生命总是有限的,必定面临着生死问题。生生死死,代代延续,构成了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和文明史。作为自然界一份子——生老病死也是人类必须恪守的自然规律之一。但对死的认识和态度,尤其是殡葬方式,折射的却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、认识和文明尺度。

  在现实生活中,近年来,墓地价格不断上涨,让人们感叹“死不起”。由民政付费的“自然葬”着力推行自然、科学的生态绿色安葬,改革陈旧过时的丧葬方式,倡导简朴节约的丧葬礼俗,体现了“厚养薄葬”的新理念。不讲排场、不比阔气、不搞攀比,也是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移风易俗之举。殡葬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土地资源和节约用地、建立科学文明的殡葬习俗,促进精神文明建设。但我们也同时看到,殡葬文明建设之路道阻且长。尽管我国实行殡葬改革已有多年,但传统殡葬习俗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,在有些地区还特别顽固,“回归自然”的文明殡葬方式能否得到推广和普及,存在一定的难度,当然,最大的阻碍是来自思想观念。

  “安于固习,则德不新。”我们党和政府对殡葬文明建设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。殡葬文明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必然有一个长期的过程,但以“自然葬”的方式以回归自然作为殡葬文明的风向标,无疑昭示的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,从31位逝者家庭的积极参与,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新的殡葬方式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,通过思想宣传、文明示范、循序渐进、推陈出新,生于斯长于斯回归于斯,让鲜花、树木、水流承载人们的情感与怀念,拥抱大地,回归自然,这种环保、科学、文明的殡葬习俗必将在神州大地上潜移默化、深入人心并蔚然成风。